画布里,一只彩色蝴蝶栩栩如生,仿佛即将振翅高飞,飞过迎宾门,飞往奥海和仰山。 “这幅刺绣,出自‘蝴蝶绣娘’梁忠美,一位贵州布依族的独臂绣娘。在布依族的传说里,蝴蝶是神物,是自然的精灵。” 本届服贸会上,这则故事打动了许多人。“我十几年前在贵州贞丰县的集市上看见她,一个独臂的人,照着标本,心无旁骛地绣着,蝴蝶特别漂亮,但集市上没人买。”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记得,她用5天时间,说服了梁忠美,加入她的绣梦工坊,“你来绣我来卖。”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像梁忠美这样的手工绣娘?没有人统计过。可夏华能确定的是,大山深处的绣娘手中,是传承千年的手工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过去,因被深山隔绝,她们不被外面的世界所知晓。如今,全球的消费者对中国手工刺绣都非常喜爱,缺少的是一座桥梁。”带着让中国古老文明与世界美学跨时空对话的初心,夏华开始了寻找深山绣娘并将她们推荐给世界的征途。 这些年,夏华已经找到约1.3万名绣娘,整理出5000多种民族传统纹样,建立起1200座家庭工坊。为了让绣片中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全世界能读懂的“语言”,她邀请了全球的年轻设计师去开发设计,再将其呈现在服装、包包、靠枕、笔记本之上,并通过“深山集市”品牌对外推广。 文化代表了国家的软实力,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依文集团也感受到了政策吹来的“暖意”。 “在‘出海’过程中,政府的推动非常重要,只有政府搭好了台,中国品牌才能有更多机会走向更高的舞台去展示自己。”夏华举例说,得益于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7年,中英建交45周年之际,夏华带着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贵州绣娘飞越1.2万公里来到伦敦,在中国驻英使馆里开秀场。“当绣娘们站在舞台中央唱着歌、绣着花,台下很多嘉宾都流泪了。” 2019年,“深山集市”快闪店开进伦敦,欧洲消费者在现场排起百米长队,争相抢购,甚至连绣娘手中的半成品都被一抢而空。“因为美是没有国界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 如今,1.3万名深山绣娘的手工作品已经走入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市场,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梁忠美之外,更多绣娘也享受到走出深山的福利。比如,74岁的苗族绣娘潘玉珍“潘奶奶”,带着女儿和孙女一起刺绣,2019年的年收入就达到150万元。 “让都市读懂大山,让未来读懂过去,让世界读懂中国。”这是“深山集市”的理念,也是全球服贸发展的大势所趋。(记者 赵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