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aDa妈妈ID:dadareading 文 | 佟霏 01 这两天,看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我留意到一个特别之处。 演员左小青和任素汐,表演了电影《1942》中的一个片段。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与她们配戏的两个小女孩。 图片源于《我就是演员》 当小女孩的哭声响起,现场的每个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导师吴秀波问在场的观众:“如果把两个孩子算上,把票投给两个孩子的有多少人?”现场绝大部分的观众都举起了手。 在情感共鸣与技巧的讨论中,吴秀波说:“我相信那两个孩子,未必真的把你们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但她们一定把自己当成了你们的孩子。" 图片源于《我就是演员》 显然,这两个孩子表演的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强大的共情力,唤起了每个人的共鸣。 共情力,是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能力,缺乏共情力的孩子,会在生活中遇到更多挫折。 前几天,我带儿子小树在小区里玩,遇到了一个“小霸王”。 一开始,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滑梯,他总是抢着挤到前面去。一个小女孩差点被推摔,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男孩丝毫没有在意,继续自顾自地玩着 不一会,他又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没多久,小朋友都离开他到别处去玩了。 图片源于giphy 小男孩非吵着要去饭店吃。奶奶捶着酸疼的腿说:“好孩子,奶奶今天腿疼了,实在走不动了,咱们回家吃吧。” 小男孩不依不饶地吵着要去饭店,奶奶发起火来:“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就不知道心疼人吗?”然后连拖带拽地把小男孩带回了家。 看似“不懂事”“不体谅”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共情力”的缺乏。 02
“共情力”也称为“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缺乏共情力的孩子,体会不到他人的感受,难以理解别人的行为。长大以后遇事更容易钻牛角尖,无限索取而不知感恩,在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容易碰壁。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考上好的大学,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有良好共情力的孩子,有更广阔的前途。 图片源于网络 ▲“共情力”影响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必不可少。而“共情力”是“情商”产生的基础能力。它使孩子能够更加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交往中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使更多人乐于与之相处。 图片源于pexels ▲“共情力”让孩子的认知更“全面” 前几天,我和儿子小树之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带他在商场的洗手间洗手时,他突然朝我嚷了起来。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手上捏着一个很小的钻石贴,被我不小心洗掉了。 我向他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这时,小树说了一句:“我没有提醒你,是我不对,对不起妈妈。” 那一刻,心中觉得很是温暖。 当孩子能够看见他人的感受,便不再仅仅执拗于自己的得失,而是能够反思自己,通过自身和他人的感受两方面来“辩证”考虑自己的言行,看得见自己的提升空间,那这孩子才真是了不得。 ▲“共情力”给孩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共情的能力,也需经由他人的情绪与情感,感受他人的人生的过程。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曾经提到过人生的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善于共情的孩子,拥有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可以更深层次拓展情感体验以及解决问题。如此,在众生中,他们更能够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见解。 共情使人常怀悲悯与敬畏,懂得知不足,亦知道如何补足;感恩拥有,亦能分享所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走越广阔。 图片源于pexels 03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共情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的分裂人们的东西。” “共情力”的发展是一生的功课,在孩子的人生早期,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从情绪的认知和表达开始 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强调: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力,需要耐心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把这些感受具体化,从模糊的情绪描述,转换为更精准的用词。 图片源于网络 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接纳,负面情绪更需要被表达出来。 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可以更多地谈论感受。尤其是当孩子愤怒、沮丧、悲伤时,我们更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充分地了解这种情绪发生的感受并能更好地控制不好的情绪。 比如:“你现在很沮丧,因为刚刚你搭好的积木倒下了。” “你感觉很愤怒,小朋友打了你一下,并且没有说对不起。” “你的小花死掉了,你非常的悲伤。” 当情绪被感知时,体验情绪的过程,就成为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奶爸张亮曾经讲过一段儿子天天的趣事。 有一次天天去打针,爸爸给天天买了一个挺贵的玩具。在拎着玩具出来后,天天很高兴也很感动。于是他对爸爸说:“爸爸你赚钱也挺辛苦的,以后就少给妹妹买点衣服吧。” 玩笑归玩笑,但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却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能够体谅爸爸的辛苦,继而从爸爸的角度,想到了节约开支的办法。 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在语言上引导孩子在事件中的角色转换与感知。 比如,当孩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比直接斥责更好的方式是引导他换位思考: “你是那个小朋友,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是什么感受?” 图片源于pexels 和孩子谈论自己的感受:“我刚刚拖干净的地板被你故意弄脏了,你觉得我是什么感受?” 语言的转变带动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父母的言行,是“共情力”最好的示范 我看到一则视频,很暖心。 图片源于网络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被妈妈告知:“妈妈今天真的很饿,我不想让你伤心,但是我吃光了你的糖果。” 小女孩眨巴着眼睛,沉默了好几秒钟,最终笑了出来,说:“妈咪,那真的让我有点伤心。” 图片源于网络 “你会怪妈妈吗?”“不会。” 接着,女孩抹着眼泪说:“只是有点伤心而已。” 妈妈内疚地说:“那真的让你伤心,我那时候真的很饿。”女孩关心地对妈妈说:“你应该吃,但吃多了糖果不好哦,你应该喝点水。” 图片源于网络 她还自我开导说:“到下次万圣节,我就不会伤心了,到时我们可以一起分享糖果哦。” 图片源于网络 事情发展出人意料,但从一开始,妈妈对女儿坦白的说辞中,也预示了结局。 妈妈体谅女儿的伤心,向女儿讲明原因,并且诚恳地道歉。在亲子关系中,共情从来不是单向的,在充满共情的互动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以一颗同理心去体谅、去思考。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世界,最好与最坏的风景,都来自人心深处。 共情力好的孩子,有着更强烈的敏感性,拥有一颗柔软的心,也拥有远离深渊保护自己的能力。 共情是一种“融入”,理解世界的同时,也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懂得,所以不孤独;因为体谅,所以不执拗;因为悲悯,所以去感恩;因为阅人心,所以更能够预见和远离危险。 在人生旅途的行走中,他们更有善良、关爱与豁达之心,更能够包容不同与不完美,明白在奉献中收获自我价值。 亲爱的孩子,每一段关系都是双向通道。我多么希望你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在此之前,我愿你学会,如何善待这个世界。 本文转载“DaDa妈妈”(ID:dadareading),专注分享4~16岁孩子的养育经验和成长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