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是基于2017年全国具有代表性样本的数据做出的专题报告,其质量与规模在全国同类研究中更具有代表性,特别值得细心研读。其中,“孩子眼中的父母”部分,准确而清晰地反映出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看法和评价,尤其值得父母们反省和改进。 调查报告发现,在四八年级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有温暖的家”居首位,人数比例远高于“有钱”“有社会地位”“有权力”。 笔者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做过许多类似的调查研究,其结果与这次调查报告高度一致,中小学生最渴望的就是“有温暖的家”。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孩子在12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感情,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而只有“温暖的家”才能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八年级学生认为“有温暖的家”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居首位,人数比例为49.4%,比四年级高10.1个百分点,说明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明白“有温暖的家”是何等重要。这个数据实质上是孩子向父母呼吁:捍卫家庭!珍惜家庭! 孩子既然最渴望有“温暖的家”,最需要亲密的亲子依恋,这些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质条件,却为什么会出现亲子冲突甚至深深的代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关注与孩子的需要错位。 调查报告显示,四八年级学生认为父母最关注自己的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其人数比例均高于对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的关注。首先,这组数据与全国同类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其次,这明显是重智轻德,是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也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求。 四年级学生最希望父母关注的三个方面的确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但八年级学生最希望父母关注的三个方面则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逆反是青春期的典型表现,逆反更是独立长大的需要,但过于严重和猛烈的逆反可能会付出代价,甚至是承受不起的高昂代价。其实,并非每个孩子必然严重逆反,而父母关注与孩子需求的错位是导致青春期亲子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个“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孩子处于五年级和八年级时,榜样对其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在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居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报告发现,两成多的四年级学生和近三成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 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不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有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 细读调查报告会发现,该报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客观性和权威性,更在于其细致入微和深入浅出的学术性。例如,谈到父母关注与孩子需求的错位时,报告甚至分析出四八年级男女生的细微差别:四年级男生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人身安全,女生则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八年级男生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女生则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之所以如此,与男女生发育的特点差异有关。比如,小学男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可能比女生晚一年左右,男生更喜欢运动,女生更喜欢情感交流。 总之,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读懂孩子,而不可忽视的是,孩子有一种天赋的能力就是研究大人,他们甚至能够听懂成年人语言后面的语言。所以,父母和教师不能以哄孩子的心态从事教育,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可能教育好孩子。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孙云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