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着一张张生活照的照片墙,归类摆放着各类书籍的图书阅览室,跑步机、台球桌等活动器械一应俱全的大教室,画板颜料调色板齐全的画室,能容纳10余人的卡拉OK室……从门诊大厅经过两道玻璃门和铁门,记者来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青少年成瘾行为科,眼前的小屋看上去特别温馨。 9个月前,该科室正式成立,而今,保持平稳而规范的运行,护士站前的公告栏上,张贴着入住患者的日程作息安排表和考核评分标准等。 最新调查显示,大约有16.57%的国人受到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此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将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近百家网瘾戒断机构,还有各种训练班、夏令营等,但青少年成瘾行为科却有所不同,主要收治以青少年为主的游戏成瘾、购物成瘾、赌博成瘾等各类非物质成瘾患者。 临近新年,青少年成瘾行为科显得有些“冷清”,在院青少年只有9人。9个月来,已有约70人出院,绝大部分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单纯游戏成瘾的青少年约占67%,最小的10岁,最大的25岁,主要集中在12-16岁,男生约占八成。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青少年成瘾行为科主任叶坚分析,这些青少年大多从小学四年级以“学校作业布置在手机上”为由开始使用手机,刚踏入初中时,容易出现与老师同学难以相处、成绩波动下滑等问题,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沉迷游戏。 “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 近年来,除了沉溺于“王者荣耀”“吃鸡”“三国杀”等网络游戏之外,观看游戏直播更使青少年难以自拔。 “我要给这个游戏主播刷飞机和游轮(打赏)”“我以后当一名游戏主播”……当深陷游戏和网络直播等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对生活、家庭和个人健康产生难以想象的伤害。 当白云心理医院的医生第一次见到游戏成瘾的少年小陈(因涉及隐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下同——记者注)时,他的头发又长又乱,显然很长时间没有打理,严重驼背且高低肩,颈椎脊柱明显侧弯变形,按在手机屏幕上的两根手指指关节粗大,指腹凸起,脸上满是熬夜长的暗疮,身上一股馊味。“这是游戏成瘾给他带来最直观的伤害。”他的母亲摇着头说,孩子成天不出门,手机不离身,已经两个星期没有洗澡、换衣服了。 而另一位19岁的游戏成瘾患者,偷偷从家中拿走20万元充值游戏。 事实上,游戏成瘾与吸毒成瘾相似,会出现为了获得游戏资金而进行偷盗、抢劫的情况。有研究者曾对游戏障碍患者进行头部扫描,发现他们的脑部结构发生了改变,游戏成瘾已对他们产生病理上的影响。 因此,对这类青少年进行救治刻不容缓。由医院收治游戏成瘾患者,白云心理医院走在了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前面。2018年6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障碍”即“游戏成瘾”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正式认定“游戏成瘾”为精神疾病,并制订了诊断标准,“这让我们收治游戏成瘾患者有据可循。” 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了面向2022年、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到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80%以上。 在“游戏成瘾”尚未列入疾病前,白云区心理医院的门诊就收到了100多位家长的求助。机缘巧合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了解到,日本一家医疗中心医院住院部收治“游戏障碍患者”,便前往学习,在实地考察其治疗框架和疗程安排经验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结合中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筹建青少年成瘾行为科,强调家人陪同青少年入院一同参与回归期治疗。9个月的实践中,成效斐然。 家庭是青少年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 据权威数据,每天玩游戏12小时、持续12个月以上,是判断一名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双十二标准”。而事实上,孩子持续几个月打游戏就让很多家长接近崩溃了。游戏成瘾者往往对游戏失去自控力,日常生活以游戏优先,过度沉迷导致无法自拔,社会功能受损。 在叶坚看来,影响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关键因素莫过于家庭。“门诊前来咨询或治疗的青少年中,80%以上都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叶坚表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不快,除了缺乏现实的交际往来,游戏成瘾患者往往更缺少家人的关注和关心。 在患者小黄眼中,父亲是一个“经常出差、可能一个月只见一次”的人。家人关心和教导的缺失,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选择沉迷虚拟世界以获得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需求。 “他(小黄)打游戏打得很疯狂,他妈妈带他在医院办完住院手续,他都浑然不知。”叶坚回忆,办完手续,医生收走手机的那一刻,“他开始疯狂地发飙踢门,看到谁都像仇人,变得很暴躁、很有攻击性。”这是成瘾患者一般会出现的戒断反应。1个月后,小黄母亲来探望他时十分惊喜。“以前一边打游戏一边吼我们,叫他吃饭就一脚踢过来,现在能静下心来谈心了。” 针对性的治疗、家人的关心、彼此的倾听,让小黄逐渐戒掉网瘾。2019年5月出院后,小黄成了一名外卖配送员。“现在我送外卖一直要用手机接单,但基本上不打游戏了,每天挺充实的,干得很开心。” 此外,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孩子游戏成瘾的催化剂。一对从北方到广州求医的父母描述说,原本成绩优异、爱好广泛的儿子小林从上中学开始沉迷游戏,并且患有抑郁,多次试图自杀。 医生发现,小林的问题,和其父母糟糕的关系密切相关。原来,小林不愿意看到父母关系不好,害怕他们离婚,因此希望通过出格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消耗父母争吵的精力,却在不经意中成为“问题少年”。 父母的争吵和不融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他们对孩子管教上的疏忽缺位,使孩子的成长路上得不到支持和帮助,缺少鼓励和肯定,导致一系列问题。 因此,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和现实原因,青少年成瘾行为科制订了一套封闭式住院两个月的治疗方案,分脱瘾期、康复期和家庭回归期三个阶段。其中,家庭回归期的家庭治疗是重中之重,要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住院治疗”两个星期,共同解决家庭问题。 此外,临床医生、体能康复师、作业训练师等专业人员同时对游戏成瘾者开展药物、物理、技能训练等综合辅助治疗,通过体能训练帮助他们强身健体,对肢体进行矫正。科室的400平方米公共室内场地还设置了学习室、图书室、画室、健身房、卡拉OK室等,帮助患者正确地理解“玩”,更健康地“玩”。叶坚解释:“生活只剩下游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不会‘玩’,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玩’,导致游戏成瘾。”通过各种课程将成瘾患者的注意力从线上拉到线下,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从和游戏屏幕互动转换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互动。此外,开展团体治疗,设置双人间,也让患者学会和同伴相处,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戒的是“瘾”,而不是“网” “戒网瘾,戒的是‘瘾’,而不是‘网’。”叶坚介绍,当患者处于住院的家庭回归期时,医院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归还手机和电脑,让孩子合理上网,学会自我控制。“如今的生活无法离开网络,不可能、也没必要戒网,让孩子学会合理利用网络才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成瘾行为科护士长刘春柳介绍,生活技能训练、阅读写作贯穿治疗全程,帮助患者克服成瘾行为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更好地融入社会。“医院没有配备保洁人员,我们把清洁打扫卫生作为治疗手段,通过适当的劳动让他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期间,小林的父母接受了医生的夫妻辅导,夫妻关系逐渐修复。“正常疗程需要两三个月,但他们在住院的第49天就出院了。”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地出院的场景,叶坚很欣慰。“很多父母不认为自身有问题,所以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只有父母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叶坚说,“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矛盾体,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走上歧途。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和疏导,高质量、用心地陪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根据我国刚刚出台的行动方案,到2022年底,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启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就是为了确保到2022年实现上述阶段性目标,应对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的挑战,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比如,对于面临升学的学生及家长、处境不利的学生、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林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