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什么意思? 大约在我们现在的很多爷爷奶奶刚出生的时候,美国就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并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一概念,其中经典的实验就是糖果实验。主要的发现是有些孩子能够忍受长时间的等待(大约15分钟),最终得到了更多的奖励(糖果),而有些孩子则难以等待(大约半分钟),迫不及待就吃了眼前的糖果,没有得到更多的奖励。一些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前者能够等待的孩子,长大后更能驾驭自己的人生,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有更好的表现和发展,由此,人们更加认为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能够预测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个体,更有毅力,更懂坚持,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某个角度可以简单理解,延迟满足就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更大更长远的有利结果而进行自我控制等待的能力。尽管同龄孩子在这方面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则存有更大的差异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策略也更加有效。而如果非要提供一个年龄界限的话,延迟满足的培养和实施更适用于4、5岁以上以上的孩子,年龄过小的孩子,存有自控能力较弱的特点,并不适合强制进行延迟满足的要求,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承受不适宜的压力和痛苦,不仅难以实现培养锻炼孩子的初衷,还极有可能伤害孩子。就如同我们不能让太小的孩子去背负重物一样,我们也不能违背孩子先天的年龄特点,提出超出孩子心智发展水平的要求,揠苗助长的行为终究不可取。 除了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父母们还要考虑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经典概念——最近发展区来协助孩子的发展最好不过。即多陪伴孩子,在过程中发现孩子兴趣和能力水平,那需要培养的目标就可以安排在比现有水平高一些的位置,此时帮助也将更有意义,效果也越大。 妈妈发现,四岁儿子小凯最近很喜欢足球,每天上幼儿园也要把足球带在车上,放学后第一时间就要玩足球,孩子对足球的喜爱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妈妈正在发愁儿子不能主动刷牙洗漱的好习惯,于是妈妈就把玩足球当成了更有意义的“诱惑”,一方面帮助儿子养成生活自理好习惯,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她的做法很简单:今晚九点前主动刷牙洗漱(可以请妈妈帮忙刷牙),九点半以前上床睡觉,那明天早上就可以带着足球去幼儿园,放学后可以玩一个小时足球,再回家吃饭。 虽然这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延迟满足,但是这样一个生活案例,足以说明父母可以借助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再去帮助孩子养成其他好习惯,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受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事情。就像再聪明的孩子,也需要重复练习一样,很多生活琐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逾越,必须坚持去做。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研究者发现,孩子在进行延迟满足的时候,并不是“傻傻地”等待,而是会采取很多策略,比如捂着眼睛不看糖果,甚至有的孩子会表现出“酸葡萄心理”——嘴里嘟囔着糖果不好吃,或是糖会让牙齿变坏,有的孩子主动去玩些别的事情——比如玩弄自己的手指等。总体来看,孩子能够做到延迟满足,很大程度上凭借的就是“转移注意力”这一秘诀。其实,这一策略也非常适合成人。想要为了更大的益处抵御眼前的诱惑,那就做点儿其他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是做件更吸引自己的事情。比如有些成人为了能够忍受枯燥的跑步,会随身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让过程没有那么难捱。 但是,孩子不同于成人,很多时候转移注意力这件事情,他们凭借自己根本做 不到,这就需要父母的协助。 安安每天放学回家路过清华食堂,都要买一杯南瓜汁,妈妈每次都会满足她的需求。有一次因为家里来客人,爱人没有带家里的钥匙,进不去家门,而且天气很冷,妈妈因为必须赶紧回家,所以就没有给她买南瓜汁。于是安安就开始哇哇大哭,妈妈也没有管她,自己大步先前走,而且走得很快,安安就一边哭一边追着妈妈。(案例提供者,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刘萍老师,特此鸣谢!) 类似的情境,可能在很多家庭中发生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父母不能像往常一样满足孩子,孩子通常执拗刻板,而且比较重视自我,就会表现出哭闹不懂事,让父母很是困惑。案例中,安安的妈妈协助孩子进行了延迟满足,但并不是孩子心甘情愿的,妈妈的做法也有些过于“强硬”,孩子边哭边追着妈妈回家,也存有一定的不安全风险,按照这样的做法,很难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只能让孩子慑于权威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利益。 想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妈妈只需要耐心地给孩子一个解释以及一个明确的承诺即可。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喝一杯南瓜汁已经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小确幸,因为偶然事件需要打破时,妈妈首先要跟孩子真诚地表达歉意,让孩子知晓妈妈也不愿意剥夺她的权利,今天只是个意外,毕竟不能让爸爸在门外冻着。为了补偿孩子,妈妈除了承诺一会儿再出来买,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情感贿赂”——背着孩子跑回家,让孩子沉浸在新的疯狂游戏里,这样既能早些到家,又不至于招来孩子的伤心哭闹。而且,如果父母在一些别无选择,需要拒绝孩子的情境里,都能先进行共情,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时,时间久了父母与孩子就能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的亲密关系,孩子会越来越多的主动考虑父母的需要,自主协调自己的行为和期望,成为懂事的小孩。 在培养孩子的忍耐力时,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空洞泛泛地说些让孩子忍耐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很难有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可以忍受生理上的不舒服,比如天气冷些热些,肚子饿些,身体疲累一些,眼前事物枯燥一些,这些内容都适合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跟着父母外出旅游,能够坚持自己走路,一直走到目的地再喝水休息。期间父母跟孩子聊天讲故事,设计追逐跑的小游戏,把一段长路分解成几个短小的路程目标,这些都能有助于孩子克服不舒适,坚持到底。 对于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父母不要急于一蹴而就,要懂得给孩子一个慢慢发展和增强的机会:
四岁半的荟荟特别喜欢吃棒棒糖,因为了解到孩子很难抵制糖果的诱惑,妈妈每次只在小卖部给她买一颗。荟荟最开始,都不能等到付钱,就要把糖纸扯破,遇到排队付款的人很多时,孩子更是急得不行。妈妈没有批评孩子,只是每次都会跟孩子解释说明,要付完钱才能吃糖的规则,逐渐孩子学会了这个等待。一个周末的晚上,荟荟又和妈妈去便利店买糖,这次她得到妈妈的同意,买了两包果汁软糖,荟荟承诺今天吃一包,明天再吃一包。结果,回到家,荟荟很快吃掉了第一包,又忍不住看了看剩下的一包,妈妈看了荟荟,荟荟说,“妈妈我想吃,但是我不吃!我把它装在口袋里可以吗?”“妈妈,咱们下楼去遛弯吧!我们好久没有去过了!”妈妈陪着荟荟下了楼,简单转了一圈,荟荟又开始想吃糖了,从口袋里掏出那包糖,仰起头说话“天空啊!星星啊!怎么办呢?我好想吃这包糖啊!我要不要吃呢!”妈妈被女儿的样子逗笑了,一把拿过孩子手里的糖,“好了,装在妈妈口袋里吧!看不到就不想吃了!妈妈给你讲那个《不爱洗澡的臭鼬》故事吧!”“好啊!太好了!”妈妈和荟荟有走了两圈,故事也讲完了!荟荟说,“妈妈,我还是想吃,我等不到明天了!你帮我打开好吗?”“那好吧!”可是,妈妈并没有真正打开,她跟孩子说自己力气小,这包糖打不开,还是回家用剪刀剪开吧!这样糖又回到了荟荟的口袋里,妈妈特意多绕了一点路才回家,一回到家,妈妈说再试试看,会不会力气变大一些能打开了。于是,糖打开了,荟荟开始吃起来。妈妈抬头看看表,大约过了四十分钟,也就是说,孩子的延迟满足坚持等待了四十分钟。虽然孩子没能做到说话算数,明天再吃糖,但是妈妈还是觉得很开心,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各种努力,她在一点一点进步。 在帮助孩子进行延迟满足时,你是否也如此等待呢?应对孩子的任何问题,父母都需要积极起来,而不是消极地否定孩子的表现,或是忽略孩子在进行的努力,因为所有的发展都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