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有一个困惑:我非常重视学习,见到家教的书就买,遇到家教的辅导班就上,学会了很多方法,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类的书看过很多,方法也看懂了,可是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就是不见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方法的效果与该方法的使用条件有关。 就是说,每一个方法都对应着一定的使用条件,这个条件包括方法实施者的条件、方法实施对象的条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这个方法才会发生作用。 所以,在学习家教方法时,不能简单照搬照套,一定要明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我有没有,如果没有,就要先创造条件,再实施方法。 下面我们用三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择校方法 在上文中所举的王铁军的案例,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是现在许多家长都在用的“择校方法”。许多有钱的老板最擅此道,仗着有钱,恣意地选择他认为“最好”的学校。可是,往往并不如愿。 那么,用在王铁军身上为什么成功了呢? 因为王铁军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很强的自学能力。 王铁军进入郧阳一中后不久就受到一次强烈震动:那是一堂物理课,老师提问,铁军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叫了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回答得比较好。 一次课堂提问没答好,这本来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对铁军却如同一声惊雷。他说:“这可是自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我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居然还有人能回答出来。当时我羞得满脸通红,火辣辣的。过了几天,看看这个同学比我强,看看那个同学也比我强,自卑感很快占据了头脑。”当时,铁军真的有点茫然了。 正在这时,爸爸妈妈来信了:“正因为郧阳一中有许多比你强的学生才让你去。你应当扬长避短。自学是你的长处,看准方向,行动起来,下决心赶上去。” 铁军根据爸爸妈妈的来信,恢复了自学。高度的自觉性使王铁军开始注意观察郧阳一中的校风。铁军发现,这里的同学,下了课还围住老师问这问那,而且问的问题既新又深。他感到自己过去的学习太肤浅了;铁军又发现,这里的同学看课外参考书很有一套方法。比如看题解,不仅看解题的过程和答案,而且看解题的思路,还要从题解中找问题。自己过去也看过题解,但是贪多,好看答案,收获就小得多。铁军还发现,这里的同学看英文版小册子的很多,而且重视英语单词和惯用法。自己过去只限于课本和语法,以应付考试…… 铁军一边观察,一边和自己比较,在新的环境里如饥似渴地取大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这就是说,“择校方法”的使用条件是孩子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没有自觉性的孩子,选择再好的学校也没有用。很多家长愿出高价进名校,并不见效果,就是因为孩子不具备这个条件:自觉性和自学能力。 主动缺课方法 2011年7月27日《中国妇女报》在B2版头条以“王艳华自创记忆训练法教出快乐琴童”为通栏大标题,报道了黑龙江省第二届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王艳华的家庭教育经验。她的女儿,4岁半学习钢琴,6岁尝试作曲,2003年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09年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现在即将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 在王艳华的经验中有一个“主动缺课”方法,就是为了保证女儿练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主动和女儿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商量,请假缺课。 这个方法在王艳华的家里能够生效,主要是因为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方法对象的条件,即女儿自学能力强,所缺课程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补上;二是方法实施者的条件,即王艳华本人具有很强的控制孩子学习的能力。 孩子自觉性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家长又控制不了孩子此法就不合适。 读科普书的方法 有一次,我在和几个家长交谈时提到给孩子推荐科普书,让孩子读科普书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好处,比如《物理世界奇遇记》、《从一到无穷大》、《低温世界漫游》等。在一旁正在做其他事的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听到了,很快就把这几本书买了直接交给孩子看。结果孩子说,不喜欢看,看不懂。 究其原因,是因为“读科普书”方法的实施有两个条件,一是实施对象的条件,孩子愿意读科普书;二是实施者的条件,家长有引导孩子产生阅读兴趣的能力。因为孩子不会自动产生阅读科普书的兴趣。所以,如果孩子不愿阅读科普书家长又不会引导,此法的效果就不好。 所以,一定要建立正确使用此种方法的意识:不能从书本上照搬家教方法,而是应该自觉地寻找方法和自己家庭使用的“结合部”,一定要搞清这个方法对实施者、对实施对象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条件不具备,一定要先创造条件,再实施方法。
|